
苏州镇湖绣品街
向光而生的期待:让更多年轻人接过绣绷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课堂上,汤晓红教00后学生“劈线”——一根丝线劈成16股,细如蚕丝。“现在的孩子聪明,一说就会,但坐不住。”她有个学生,绣到一半跑去创业,失败了又回来:“老师,还是针线靠谱,每一针都算数。”
这正是她坚持教学的原因。作为江苏省产业教授,她每年在两所院校带几十名学生,虽然坚持下来的少,但十年能留一批就够了。她的学生作品多次在“艺博杯”“苏艺杯”获奖,有个农村出来的学生,把自家大棚绣进作品,说要让更多人看见家乡的变化。
对于行业的未来,她有清醒的认知:“市场乱像总会有,但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一定是用心做事的人。”她希望政府给年轻人更多试错机会,“像长辈包容年轻人那样,让他们带着苏绣玩起来”;也期待建立更规范的市场,“让大家知道几百块的电脑绣和几万块的手工绣,差的不只是钱,是光阴与匠心”。
夕阳西下,汤晓红拿起针线,在新的绣绷上起针。窗外,稻田的金黄与绣品的流光交相辉映。她想起母亲的话:“绣品会旧,但手艺不会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里,苏绣早已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乡村的文化基因、产业引擎、精神符号。而汤晓红和她的同行者们,正用一针一线,把千年传承绣进乡村的未来里。(常剑 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