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85后绣娘汤晓红:一针绣活江南乡韵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8-21 16:42:58 | 14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8-21 16:42:58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八月的苏州镇湖,暑气漫过白墙黛瓦的村落,绣品一条街的窗棂上爬满藤蔓。汤晓红的工作室里,她正俯身指导徒弟给一幅新作做收尾,指尖捏着细如蚕丝的绣线,轻轻挑开徒弟多绣的半针:“你看这荷花的花瓣,得像园子里刚绽开的那朵,留三分浅白才见清润。”墙上挂着2023年“艺博杯”金奖作品《缂绣瑞鹤图》,旁边的展台上,双面绣作品《玉兰鸟语》框架取法拙政园“冰裂纹”花窗,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绣品上,丝线折射出细碎的光,在盛夏里织就着江南文脉的清凉。

作为苏州高新区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位85后绣娘的故事,恰是苏绣与乡村共生共荣的缩影:从祖辈"绣衣嫁女"的生存技艺,到如今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一针一线里,藏着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觉醒。

苏绣非遗传承人汤晓红

乡音里的传承:绣绷上的成长印记

“村里老人说,以前镇湖姑娘不会绣生活,是嫁不出去的。”在这个太湖边的江南村落,做刺绣也被叫做“生活”。苏绣不是阳春白雪的艺术,而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技能——外婆绣嫁妆,母亲绣手帕换油盐,她六七岁就攥着废线在布上"涂鸦",针线是玩具,也是童年最鲜活的记忆。

镇湖的独特在于,这份手艺没被城市化浪潮淹没。“市区的老作坊早拆了,咱这离城远,村落河网还在,绣绷就还在。”汤晓红望着窗外的小河笑言。正是这份“偏”,让绣品一条街得以保存:80%的全国刺绣产品从这里走出,省大师、国大师的工作室星罗棋布,母亲那辈人从“挑担卖绣”到开店经营的故事,成了乡村产业崛起的最早注脚。

父亲早逝,初中毕业那年,汤晓红收起高中录取通知书,跟着母亲学平绣。“绣一幅‘荷花图'能换两百元,可以给弟弟买作业本。”她记得第一次绣错时,母亲说“针认人,你急它就扎你”。后来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卢福英学乱针绣,为了练“虚实针”,她拆了绣、绣了拆,一块底料磨得发亮,眼泪掉在布上,倒让丝线晕出了新层次。

乡村的慢,给了技艺沉淀的空间。在这里,“母亲传女儿,婆婆传儿媳”的传承从未断档,老一辈的平绣、乱针绣技法,像村口的老槐树,深深扎根在土壤里。而汤晓红知道,要让这棵树长青,得给它新的阳光。

破茧而生的创新:让苏绣住进年轻人的生活

工作室墙上,一排改良版双面绣格外醒目。不同于传统繁复的雕花框架,它们是苏州园林“海棠式”“冰裂纹”的花窗造型,里面绣着水墨江南,单摆是一景,拼成一套便是完整的园林画卷。“这是给00后的苏绣。”汤晓红拿起最小的一件,巴掌大的框里,绣线细到16股(一根线的十六分之一),却把太湖的波光绣得灵动。

创新的念头,源于一次展览,看到年轻人对着传统苏绣摇头:“好看是好看,太老气了。”那晚,她翻出母亲的旧绣品——厚重的框架,满绣的牡丹,确实与现代家居格格不入。

“苏绣的魂是‘精细雅洁’,但壳可以换。”她带着相机跑遍拙政园、留园,把花窗、飞檐的元素融进框架设计;图案不再照搬古画,而是根据框架造型"量身定制"——圆形框配团花,扇形框绣折扇小景。第一套作品刚亮相,就拿下苏州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年轻游客在创博览会上抢着预订,“有个姑娘说,摆在家里像把江南搬进了客厅”。

她的创新不止于形。用AI画初稿,再手工细化荷花与鱼的构图;将千年不坏的缂丝当底料,让《四大天王像》兼具苏绣的细腻与缂丝的古朴肌理;甚至把吴冠中的抽象画搬上绣绷,用乱针绣表现水墨的晕染感。2021年,缂绣《四大天王像》拿下“艺博杯”金奖,评委说:“她让苏绣有了当代艺术的呼吸。”

更颠覆的是理念。“以前绣满才叫好,现在要留白。”她指着一幅荷花图,花朵绣得精细如真,荷叶却用淡线虚化,“成本降了三成,年轻人反而更喜欢”。这种“减法思维”,让苏绣从“奢侈品”变成可触及的美——茶台上的小摆件、新中式服饰的绣片、甚至故宫御笔春联的刺绣版,都成了市场新宠。

汤晓红作品人骑图

汤晓红作品六条屏

绣品一条街的振兴:一根线串起乡村未来

穿过村口的石桥,绣品一条街的热闹扑面而来:老绣娘在竹椅上飞针走线,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绣制过程,留学生跟着体验坊的老师学绣熊猫。“全国80%的刺绣从这儿出去,光这条街就带动了周边8000多人就业。”汤晓红的自豪里,藏着乡村产业的密码。

苏绣给了乡村生计,乡村给了苏绣根基。在这里,绣娘多是附近村民,“早上送完孩子上学,来工作室绣活,傍晚接娃回家,每月能挣五六千”。比起外出打工,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乡村少了空心化的愁云,多了“祖孙同院、母女同绣”的温情。

农文旅的融合,让这条街焕发新活力。绣品街上的多个体验坊,成了网红打卡地:程序员每周坐高铁来绣两小时解压,宝妈带娃绣手帕当亲子活动,甚至有企业把团建放在这里。“体验不是为了培养传承人,是播种子。”汤晓红记得有个留学生绣完熊猫,在朋友圈发了9张图,后来她的同学来了十几个。

汤晓红带领留学生体验苏绣

如今,镇湖刺绣成了乡村的文化名片。中国刺绣艺术馆的展览吸引着游客,绣品一条街的直播间里,苏绣与新中式服饰、文创伴手礼跨界融合,年销售额突破亿元。“以前是卖手艺,现在是卖文化。”汤晓红说,乡村的土味与苏绣的雅致,本就是最好的搭档。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