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鸭绿江与黄海交融的浪涌之地,在丹东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一座红蓝相间的营房矗立在蜿蜒海岸线上——这里就是丹东边境管理支队新兴边境派出所。
当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渔船号子述说着大海的辽阔,闪烁的警灯正在万顷碧波的倒影里穿行,驻守在这片江海锁钥之地的移民管理警察,一如既往地用满腔热血,将“新境戍安”(以“新”为进,勇拓戍边新境界;以“境”为责,筑牢边境安全线;以“戍”为荣,千帆过尽守初心;以“安”为愿,碧海金沙护民安)的誓言熔铸进每一寸海疆。

图为该所民警开展反电诈宣传。
面对辖区220艘渔船频繁进出的管控压力,该所党支部适时打造“海上红色课堂”,在大海深处唱响红色教育的最强音。有着多年出海经验的老党员陈某红心向党,他于摇晃的甲板上讲授党课,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回荡:“咱渔民的船开到哪里,党的旗帜就飘到哪里!”

图为该所民警走访辖区。
两名渔民党员紧攥派出所党支部编纂的《戍边党员手册》,立誓将“守护海疆就是守护国门”刻入心间。以此强化党员身份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确保对党忠诚、听党指挥。
辖区某渔船驾驶舱内,泛黄的海图旁钉着党员承诺板:“船行万里不迷航”——这是党员船长宋某二十余年的坚守,也是警民携手护安全的缩影。
2024年,丹东遭遇强降雨天气,该所民警马跃顶风冒雨,带领船长们在码头穿梭,捆缰绳,转移渔船民,更凭经验救回失控渔船,被救船员哽咽道:“民警肩上的警灯就是岸!”

图为该所民警检查渔船
“党徽照亮的渔港夜,格外动人!” 去年9月,民警得知渔民抱怨码头多盏照明灯损坏影响作业,立即多方协调、及时修复,得到渔民的一致赞誉。
这得益于该所党支部创新开展的“网边夜话”,民警抓住渔民每日修补渔网的集中时段,一边帮助渔民整理网线,一边听取他们的诉求,努力为他们解决难题。
为民服务的举措不止于此,该所还于辖区码头进出口处,设立了“戍安回音板”,在板子的下方放置了三种颜色的白板笔:红色记急难(如船员王某出海后,需民警定期走访监督患病妻子服药),蓝色写建议(如反映码头停车秩序乱,盼协调处理),黑色注已办结 (党员民警每日用黑色标注销号)。
一次渔民留言 “休渔期想学电商”,民警当即回复:“周三 9 点 10 分,请专业人士来所授课,敬请参加。”
该所这一创新举措,实施时间虽短,却办了不少实事,被渔船民称赞:“浪再大挡不住党的声音,白板虽小连着民心!”

图为该所民警开展辖区走访
为提升派出所“主防”能力,推动“新老”融合,激发协作意识,提高全所综合素质,该所党支部开展 “老船工带新水手”活动,以老带新、警带辅的“传、帮、带”,实现教育互助化、帮助亲情化。
新警吴雄跟随老民警学“望浪识险”,从潮汐、村民异常举止及周边异动中,判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在一次夜巡中,他们发现违规作业船,立即制止了违规行为,及时消除了渔业安全隐患,为休渔开渔安全生产筑牢根基。
该所还设立 “戍边灯塔榜”,详细记录每名党员民警在日常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总结优秀经验做法。每周例会,所支部都会组织集中投票,评选周、月、年度优秀民警,以此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为防止渔船民作业过程中发生矛盾未及时解决,而导致案(事)件发生,该所在码头设立“潮声调解室”,由民警联合村委会工作人员,对发生的矛盾就地调解,这样,既不耽误生产,又能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现场、化解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与此同时,该所党支部还联合村卫生院开通 “碧海 120” 绿色就医通道,为每艘渔船培训急救员,在民警执勤的警务室放置 “戍安急救箱”,以便民警在码头遇紧急情况时能争取黄金救援时间,第一时间开展救助。

图为该所民警为辖区企业开展安全教育。
“新境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战场,戍安是融入血脉的永恒誓言!” 教导员陈俊东的铿锵言语,道出了全体民警的心声。在这里,每滴海水都折射着忠诚,每粒海沙都铭记着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