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雪山医路:坚守下的坚实

来源:人民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11-25 14:39:46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11-25 14:39:46 来源:人民网

车过同仁市,向南驶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腹地,两侧雪山渐次逼近。150多公里路程,海拔从2600米升至3600米以上,氧气越来越稀薄……这是天津援青医生们再熟悉不过的“行医路”。

天津援青医生在高原牧区为牧民义诊。人民网记者 许维娜摄

“刚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要克服头痛、失眠这些高原反应,有的同志连端水杯都手抖。”同行的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挂职副书记郭宇指着窗外的雪山沟壑说。

多年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天津援青医疗团队带着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一次次跨越山海。他们聚焦当地医疗短板,把标准化手术室建在县城,把义诊桌摆进牧区帐篷,把技术手把手教给本土医生。

在这片平均海拔超3000米的高原上,一条守护民生的健康之路,正被他们的脚步越踩越实。

二赴高原骨科帮扶

“赵医生,您又来啦?”2024年7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医生赵晓涛再次来到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熟悉的医护人员难掩激动。他曾于2018年作为第三批援青医疗队员到此,2024年、2025年又以第五批、第六批援青身份重返高原。他的脚步,始终追随着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

天津援青医生为当地医生讲解骨科知识。人民网记者 许维娜摄

2018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骨科短板突出,“连基本骨折复位都难以独立完成”。赵晓涛一到岗便双管齐下:一边手把手带教本地医生,传授外伤处理、骨折复位等核心技术;一边协调资源建成标准化骨科手术室,配齐C型臂、牵引床等设备,将无菌级别提升至可开展三级、四级手术的标准,满足百姓治病刚需。

这份高原牵挂,让他难以割舍。

2024年,赵晓涛主动请缨重返高原——此次,不仅要恢复骨科常规手术,更需扛起统筹外科与急诊抢救、重建“抢救—手术”链条的重任。

针对当地人才培养难的问题,他创新提出“双向交流”机制:让当地医师前往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短期强化刚需专业,返回当地后再指导他们快速提升,弥补专业缺口。截至2025年,在津青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已培养出1名骨科医师、1名麻醉师,成为独当一面的本土骨干。

赵晓涛的坚守,也换来了群众的深切信任。

不久前,该县一位16岁女孩因骨折术后需取出股骨内固定钢板,家长专程带她从西宁返回县里找赵晓涛手术。患者家长表示:“看了您的简介,相信天津医生专业负责,但家里经济有限,孩子还要上学,能否帮忙减少住院费用?”考虑到患者家庭情况,赵晓涛承诺尽量节约费用。

他提前联系原手术医院和厂家调配配套器械,预判风险并制定预案,最终仅用2小时顺利完成手术,总花费不到5000元。

“你怎么就这么信任我?”术后,赵晓涛问道。家长的回答朴实而温暖:“一是信你的技术,二是我们对天津有感情——孩子要去天津上‘黄南班’,在你这做手术,就像提前接上了这段缘分。”

援青医疗的长效机制

个体医生的坚守背后,是天津“十四五”医疗援青的系统性布局。

郭宇认为,高原地区由于原有医疗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紧缺,技术依赖外部,导致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我们不是零散支援,而是从资金、人才、管理‘组团式’、全链条发力,筑牢高原健康根基。”天津援青指挥部医疗组组长、黄南州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金刚介绍,五年来,天津累计投入援助资金6500万元,每一笔都投向群众迫切的需求。

“人是医疗帮扶的核心。”王金刚表示,天津深化“组团式”帮扶,累计选派100余名优秀医疗人才,覆盖普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20余个关键学科。2024年,支援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同仁市中医院、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实现黄南州县域医疗支援全覆盖,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天津专家。

天津援青医生在高原牧区为牧民义诊。受访者供图

全方位投入换来诊疗能力的跨越式突破:3家“组团式”受援医院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部建成运行;黄南州人民医院骨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尖扎县血透中心启用,结束了尿毒症患者远赴外地透析的历史;泽库县15个重点专科通过省级验收。

“输血”更要“造血”,这是天津援青的一贯理念。

王金刚强调,最关键的是树立本地医务人员的信心,让他们“遇急危重症不慌、逢疑难杂症不怵”,在科室建设和学科发展中有自己的带头人。

为此,天津通过“师带徒”协议精准培养200余名骨干,依托青海省首个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开展手术示教900余次、培训超3000人次,并建立“双向交流”机制,组织100余名黄南医务人员赴津进修。

记者了解到,当前,天津医疗援青正在谋划“十五五”“7+4+1”工作思路——聚焦州域筑高、市县强基、公卫提档、三交扩面、科研登峰、人才致远、数智赋能七个方向,统筹项目建设、机制建设、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四个层面,锚定“推动黄南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持续发力。

如今,雪山依旧巍峨。但这里的医疗生态已然不同,那条由无数援青脚步踩出的“医”路,因踏在民生所需处而坚实,因连着津青情深而温暖。它不再只是通往医院的山路,更是通向可及、公平、高质量健康未来的希望之路。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