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商品定价,到底谁说了算?

来源:检察日报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11-10 14:33:52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11-10 14:33:52 来源:检察日报

◆要么接受平台的“价格指导”,要么面临流量乃至销售额的断崖式下跌,独属于商家的定价权受到了平台规则的挑战。

◆平台间的价格差异,因平台促销力度不同而产生,体现的是平台间的竞争。

◆通过价格约束等非市场机制,限制商品在其他平台的更低售价来达成的“价格一致”,这对消费者而言其实是一个较高价格,可能损害了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购买商品的权利。

临近“双十一”,关于电商平台的话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有媒体报道,某电商平台涉嫌通过平台规则,以“价格违规”为名对商品在其他平台的销售价格施以影响。各方回应后,争论偃旗息鼓,暂告一段落,但却引发对商品定价权的关注——电商平台上的商品价格,谁说了算?

在受访专家看来,受比价规则、商品排序等诸多因素影响,商家定价权正在被电商平台所削弱。尽管从电商平台来看,确保商品“价廉”,于消费者和电商平台而言都是好事,但变相“二选一”困局却埋藏着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巨大隐患。

“确保平台上的商品价格有‘竞争力’,这具有一定的商业合理性,但部分平台利用其在数据分配上的绝对优势,强制商家服从价格建议,如果不调整,就面临流量降权或处罚,这实际上变相剥夺了商家的定价自由,违反了价格法的基本价值和核心精神。”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徐则林说。

商品,谁能够定价?

每年“双十一”购物节,是电商平台冲刺销量的重要时刻。然而,屡创新高的销量数字,是电商平台的“狂欢”,也隐藏着诸多网店商家的无奈——一场既期待又痛苦的“大战”。

“尽管在电商平台上,商品的价格由我们自己来确定,但很多时候却不得不进行调整。”小吴多年在电商平台经营办公文具,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语气里充满无奈。

“为何不得不降价?”

“商品上架时,有的平台会有一些‘隐藏’很深的格式条款,一不小心,就被加入促销活动中。最主要的还有来自平台比价机制的降价‘建议’,如果不降价,商品的浏览量就会受到影响,这与销售额直接挂钩,明显就能感受到单量一天天在下滑。”

小吴向记者表示,并非一定要调整价格,如果舍得花推广费用,销量也能够上去。

“但推广费不便宜,会占到销售额的30%,降价是唯一的出路。”小吴说。

“对于一些品牌类商品而言,是有统一的市场指导价的,怎么会有价格上的高低之分呢?”面对记者提问,小吴表示:“有的平台对商品有补贴,类似于满减的优惠。其他的平台就会认为,这里的售价就是便宜的,所以建议我们调整价格。”

在比较规则的驱动下,价格比来比去,一些小商家陷入恶性竞争之中。而价格法规定: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除依照本法第18条规定适用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外,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依照本法自主制定。

“被平台制定的各类规则束缚得死死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和小吴一样,不少商家也同样陷入两难之中,要么接受平台的“价格指导”,要么面临流量乃至销售额的断崖式下跌,独属于商家的定价权受到了平台规则的挑战。

变味的“二选一”

“在不同电商平台设置不同价格,尽管这是商家定价权范畴,但从实际来看,上述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商家缺少差异化定价的动机,既不利于消费者权益,也不利于自身利益。消费者买得贵了,肯定会退货,这不仅影响商家信誉,而且徒增经营成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张钦昱表示。

记者注意到,实践中,商品之所以在不同平台产生不同价格,主要受到平台优惠政策的影响。

以日常家居用品“抱枕”为例,当消费者在两家不同的主流电商平台购物时,会发现同款商品存在明显价差。在优惠页面,除了基础性的“官方立减”活动外,其中一家平台还通过发放专属优惠券的形式,形成了“立减+券减”的双重优惠叠加效应。如此,便形成了同一商品在不同电商平台的不同价格。

“平台间的价格差异,因平台促销力度不同而产生,体现的是平台间的竞争。但如果以此为由对平台内的商家推送价格调整进行约束,甚至是‘不调整就处罚’的处置,这就将平台的竞争成本转嫁至商家,此种‘不调整就处罚’的操作,有可能构成变相的‘二选一’。”张钦昱说。

“二选一”,并不是一个陌生话题。

2021年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阿里巴巴集团停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并处以182.28亿元罚款;

2021年10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美团在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责令美团停止违法行为,退还保证金12.89亿元,并处以34.42亿元罚款。

…………

近年来,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电商平台虽然摒弃了此类“二选一”的违法行为,但却以更加隐蔽的、变相的手段操作“二选一”。

在一些电商平台规则中,记者注意到这样的表述:“商家设置的商品价格应当具备价格竞争力,损害消费者价格体验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在该平台所售卖的商品价格,高于同一时间段在其他渠道所售的同款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应在所发布类目的常规价格区间内,不得显著高于/低于同期平台内或市场其他渠道的普遍水平”……

为确保上述规则落实到位,处罚也随之而来——限流、扣除保证金、冻结违规货款、扣除信用分,甚至支付巨额违约金等。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