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还表示,罗某某、曾某某在没有准确判断的情况下直接提出质疑,对纠纷的产生存在过失,但该过失并不等同于法律上构成侵权的主观故意。
——两名女子对此事的态度究竟如何?
公安民警执法记录仪视频显示,当天经民警调查确认系误会后,罗某某曾向何某某鞠躬道歉,并说“帅哥,对不起,我们误会你了,真的对不起”。曾某某也点头道歉,说“对不起,我们误会你了”。视频中,何某某表示“道歉是你们的事,我不接受”。随后,在公安民警调解中,曾某某再次表示“确实冤枉了好人”,二人主动提出承担何某某的交通费。对此何某某则认为,两名女子道歉时声音较小,态度不够诚恳,“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法官告诉记者,二审调解过程中,罗某某、曾某某于2024年5月30日在媒体上公开发布《事件情况说明》,表示“对2023年6月11日在成都地铁一号线误会何先生偷拍一事深表歉意”。
记者了解到,二审庭审期间,罗某某、曾某某在庭审中,主动起立向何某某鞠躬道歉,说“对不起,何先生,是我们误会了你”。
“小案”不小,焦虑情绪亟须疏解
案件尘埃落定,两年来当事双方的生活都因此受到极大影响。“这场误会没有赢家”,办案法官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春泥指出,近年来,随着媒体报道和社会对性骚扰、偷拍议题的关注,年轻女性的敏感性和警惕性不断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也更强。但同时,关注度越高,焦虑感越强。“这可能让大家陷入‘什么情况都有可能是威胁’的焦虑中。”
回忆当天的情形,曾某某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她和同伴在网上看到过关于偷拍的报道,看到何某某鞋面闪光,产生了联想才提出质疑。
作为被误会方的何某某也被焦虑困扰。他向记者表示:“虽然后来证明我是清白的,她们当着警察的面删除了照片,但是当时车厢里的乘客不知道,我担心其他乘客会把车厢里的争执发到网上,这会让我‘社死’。我当时准备去起诉,想要找一个目击证人,所以第二天通过匿名的方式主动把这个事情发到了网上。”
“为什么出了事就要‘网络升堂’?因为线下缺少低成本解决问题的途径。”张春泥说,“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公民提供更多便捷的解纷渠道,不管是真正受到骚扰的人,还是被误会的人,合法权利都应当被保护。”
专家还指出,公共场所管理部门应吸取此次事件的教训,完善纠纷处理机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处理纠纷的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纠纷调解部门或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在纠纷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矛盾的激化和升级。
法官提醒,在公共场所遭遇冲突时,应秉持冷静理智的心态,尊重彼此的合法权利,以礼貌平和的方式沟通协商,主动理解并顾及他人的情绪与合理需求。
记者还注意到此次事件中,网民因立场和对事件的认识不同,不乏对立的情绪,甚至夹杂了一些要对当事人“开盒”、线下围堵的声音。受访专家指出,这种借热点事件挑起群体极端对立情绪的现象值得警惕。
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八类网络乱象开展重点整治,其中就包括借热点事件等挑起群体极端对立情绪,通过夸大炒作不实信息和负面话题,宣扬恐慌焦虑情绪的情形。
何某某向记者表示,未来不会再发布案件相关的视频,“这件事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我也有家庭也有孩子,希望能够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