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一些评标专家按“好处费”打分,用暗语实施团伙犯罪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8-19 10:59:47 | 4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8-19 10:59:4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一些评标专家按“好处费”打分,用暗语实施团伙犯罪

  “专门作假”让招投标工作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给中标项目埋下多重风险

  受贿后倾向性打高分,使用暗语进行团伙作案,甚至有人主动暴露身份吸引行贿人……近年来,评标专家违法违规问题被频频通报。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评标专家“专门作假”导致资源错配,侵蚀了政府公信力,还给中标项目埋下多重风险。诸多乱象暴露出招投标领域专家库建设、评标机制、评标监管等工作存在短板,急需进行规范和整治。

  评标专家的“打分游戏”,水有多深?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评标专家违背职业操守,受贿后打高分,帮助特定投标人中标,相关违法违规问题手段多样、多发频发。

  ——开标前身份泄露,有评标专家受贿数百万元。多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项目没等开标,评标专家名单就已泄露,有的评标专家坐等“上门”,面对贿赂来者不拒。据通报的案例显示,2024年,西部某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拿到评标专家名单后,立即发送给招标代理公司。该公司代理的企业顺利中标后,给这名工作人员的好处费高达35万元。

  一些受审的专家忏悔,“有的招投标就是走形式,评委专家们基本上带着意向去评标”“基本上都没咋看,按照企业给的好处费多少打分”。记者调查发现,有的评标专家单笔受贿金额巨大,有的数年累计受贿达数百万元。有案例显示,2018年到2023年初,评标专家胡某在西部某市9个县区的20余个项目评标过程中,多次接受请托为指定企业评高分,收受现金近300万元。西部某省综合评标专家库管理委员会2024年通报,评标专家唐某某在参与5万亩稻-油轮作项目评标中,违规收受“好处费”50万元。

  ——使用暗语暴露身份,主动向行贿人“咬钩”。业内人士透露,评标前专家名单未泄露的情形也能作假,靠的是一些专家用暗语暴露身份,主动“咬钩”。中部某县通报案例显示,一项目抽取完评标专家后,专家李某某等人在该省评标专家微信群中放话:“某某县这几年建设得很好,建议去看看。”这是些约定俗成的暗语,当地一群长期用评标权力变现的评标专家都心知肚明。很快,相关人员联系到李某某等人,勾结后实现中标。

  暗语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特定人员心领神会。西部某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说:“比如说某某被抽中了,但没有人找他,他就会在群里发一句说‘今天阳光明媚’,暗语虽五花八门,但特定的评标专家与行贿人之间是互相明白的。”

  ——多名专家团伙犯罪,“黄牛”牵线搭桥。业内人士说,一场评标的专家通常为奇数,多数为7人,不法分子在短短1小时内“搞定”多名专家不算难事,因为有评标专家充当“黄牛”,甚至个别人组织多名专家形成团伙,从中再抽取一部分好处。涉案评标专家王某说:“因为我跟评委们都比较熟悉,专门去给他们做掮客。”

  多个案例显示,一些评标专家团伙作案,或是在评标前专家们达成共识,或是在评标中使用暗语,共同帮助某投标单位中标。某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4年通报,5位评标专家利用担任“某某县参洋片区E-06地块改造项目勘察设计招标项目”评标委员会成员职务便利,约定获取投标项目设计费1%的好处费,使用暗号为参投公司打高分使之顺利中标。

  ——有的评标专家还负责招投标,利益网盘根错节。有的评标专家具有多重身份,在招投标工作中靠不停“切换身份”牟取私利。今年一则通报案例显示,季某某是一县的农牧局股长,负责农田水利项目招投标,也具有评标专家资格。起初,他作为评委收受企业一两万元。后来,他和一家企业相互串通,利用职权帮其中标,又要求该企业将部分工程分包给他,以谋取更大利益。

  多地纪委监委从评标专家入手,深挖彻查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发现,利益网盘根错节。今年通报的案例显示,一地级市揭开了一张涉及330个涉案项目的利益网,处理700多名涉案人员,其中公职人员135名。从一些省份公布的数据看,评标专家违法违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西南一省发展改革委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处2024年7月对外通报,受到刑事处罚的175名评标专家被调整出省综合评标专家库。

  评标专家违法违规乱象,给招投标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呼和浩特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局长金晶等业内人士分析,若任由这种乱象蔓延,合规企业会因“守规矩吃亏”逐渐退出市场,或被迫效仿行贿,形成恶性竞争氛围,容易让招投标工作陷入“劣币驱逐良币”。

  行业专家进一步分析,评标专家的不公行为会导致资源错配,浪费公共与社会资源,同时会侵蚀政府公信力,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尤其是一些靠行贿中标的企业,增加了项目安全事故、如期履约等诸多风险,埋下了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等隐患,急需引起重视。

  远程及跨省评标困难,“零接触”评标投入不足

  多方分析,评标专家违法违规行为的滋生,本质是招投标全链条中,多重短板相互叠加形成的“制度缝隙”与“监管盲区”。这些短板既包括规则设计缺陷,也涉及执行层面乏力,最终让违法违规行为有机可乘。

  ——远程及跨省评标困难,为“场外勾连”留下空间。多名公共资源交易部门干部表示,目前评标专家仍主要由地市专家组成,为“熟人评标”留下操作空间。尽管多地已逐步推行异地评标机制,但在实行过程中仍面临多重难点。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