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必须坚守公益性原则。”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亦文教授指出,医务人员利用短视频科普或直播等形式“带货变现”,实际上是将医学专业权威演化为“商品促销”工具,若不加以规制,个案的信任危机可能演化为行业性污名,冲击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事实上,针对层出不穷的医疗科普乱象,有的地方已采取治理措施。今年3月底,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明确划定九类负面行为,涵盖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带货、与不良记录MCN机构合作等内容,为网络健康科普行为“立规矩”。
巩固治理成果,仍需多方持续努力。受访专家和从业者建议,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细化法规,压缩灰色空间,建立医生网络科普“负面清单”,对跨专业带货、虚假认证等行为“露头就打”。
网络平台也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提升监管技术、审核专业度,识别直播或短视频“带货暗广”话术,对违规账号“一键熔断”,从源头上阻止忽悠人的“假医生”做大成为“网红”。同时,大力培育真正有益公众健康的“网红医生”,为优质健康类科普内容提供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