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地方外宣如何在多语系传播中创新语态语境 ———基于认知接近性与叙事表达的创新探析

来源:新华社融媒体建设研究中心(新华融媒)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5-20 15:26:56 | 174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叠加的传播环境中,地方融媒体作为基层的主流媒体,其外宣工作呈现出双轨并行特征:对内需融入国内主流叙事体系,对外需跨越文化壁垒实现有效触达。作者 孙永鲁 文章来源:新华社融媒体建设研究中心(新华融媒)

“共同富裕”主旋律,又适配国际受众对个人成长的价值期待。  


三、外宣的语系适配

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跨文化对话,是文化接近性与技术赋能的协同融合。需遵循“在地化”(Localization)而非简单“翻译化”原则。在数字技术时代,地方媒体应超越地理边界,成为“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的实践主体。所谓语系适配,并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技术,而是基于文化认知差异的系统性调适工程,涵盖符号体系转译、技术界面重构、叙事策略创新等多维度的协同进化。


(一)构建文化符号的层级转译机制

根据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的符号三元理论,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需完成物质符号、行为符号、价值符号的三重转译。符号转译需遵循“文化接近性”原则,在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江西抚州的汤显祖戏剧传播即验证了关联性叙事的有效性,通过构建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对话,将“东方戏都”概念自然融入国际戏剧文化谱系。其推出的VR版《牡丹亭》在海外社交平台获得单条800万次播放量,证明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具有强大传播势能。这种转译不是文化妥协,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主体性的当代表达。


浙江省青田县通过将传统纸扇工艺与中东欧艺术风格融合,实现物质符号的审美重构;借助观鸟慢直播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全球环境议题,完成行为符号的场景嵌入。《人与鸟的距离》影像作品则以隐喻叙事升华价值符号,形成跨文化共鸣。这种三级转译机制有效破解了“文化折扣”困境,使地域文化获得国际化阐释空间。


(二)技术驱动的传播生态重构

5G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推动国际传播进入“技术具身”新阶段。某省文旅厅的调研显示,54.69%的国际游客认为AR/VR技术显著提升了文化体验的真实性。河南洛阳《忘川遗书》沉浸式剧本游项目正是技术赋能的典范,通过虚实交织的叙事场景,使历史故事突破语言藩篱,在海外青年群体中引发文化解码热潮。技术不再仅是传播工具,更成为建构新型文化关系的纽带。


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传播模式革新。浙江省青田县搭建的AI主播系统实现了中英双语视频的智能生成与动态推送,依托浙江广电集团省县合作融媒体中心中国蓝云”平台的数据分析,形成“欧洲重文化、东南亚强经贸”的精准传播策略。内蒙古准格尔旗的5G+VR博物馆项目则通过虚拟参与民俗活动,使海外用户互动率提升35%。这些实践表明,技术赋能正在重塑构建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


智能生产系统的完善是技术适配的关键。当前亟需开发支持多语种实时转译的AI系统,特别是小语种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


实现有效语系适配还需要构建复合型人才体系。对外传播需要培养出更多具备跨文化编码能力的传播人才。这些人才既通晓对象国的语用习惯,又能驾驭数字传播技术,更需掌握文化转译的平衡艺术。


(三)跨文化叙事策略的范式创新

跨文化叙事需要超越简单的故事嫁接,构建多层级的价值共鸣体系。四川金熊猫奖通过“官方+民间”协作机制,吸引国际影视机构共同创作,将地域文化元素嵌入共同价值框架。《蜀道三千年》系列以交通史视角诠释人类文明演进,在BBC播出时实现72国同步收视。这种叙事策略完成了从文化展示到价值共建的升维。


叙事创新需要建立文化阐释的辩证框架。安徽《把安徽讲给世界听》节目构建了“历史原境—现代阐释—未来指向”三维叙事结构。融媒体主持人在徽州土楼的沉浸体验连接历史记忆,5G直播技术呈现当代风貌,AI预测模型展望文化传承。这种时空交叠的叙事方式,既保持了文化庄重性,又实现了现代性转化。通过“小切口”展现大文化,将地域特色转化为个人成长故事,增强代入感。


国际外宣的语系适配本质上是文明对话的界面革命。从符号转译到技术赋能,从叙事创新到系统建构;每个环节都考验着文化自觉与技术智慧的平衡艺术。当地方媒体开始运用数字技术构建虚拟文化共同体,当非遗产品通过区块链获得数字身份认证,我们正在见证跨文化传播的范式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文化的趋同化进程,而是通过技术中介实现的文化多样性绽放,最终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建共享。未来的国际传播,必将在语系适配的持续创新中,书写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