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农村“三资”“糊涂账”如何变“明白账”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11-06 14:57:53 | 3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11-06 14:57:5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大数据赋能监督,打造全链条监管闭环。针对村级小微权力监管难题,抚州市东乡区纪委监委创新构建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实现与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的深度融合与数据贯通。

  抚州市东乡区纪委副书记舒利光介绍,去年11月,系统通过数据比对,发现某村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存在异常。经查,该项目存在违规收取管理费、非法转包等问题,最终揪出一个涉及多人的腐败链条。

  系统运行以来,已追回租金18.2万元,减少村级资金支出259.7万元,推动健全40余项制度规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监督保障。

 破解挑战仍需精准施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部分痛点难点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一些地方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仍然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部门协同机制待完善。农村“三资”监管涉及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多个部门,实践中一些乡镇“三资”监管仅有“三资”分管领导负责,部门联动不足,容易出现职责交叉、监管脱节。基层干部反映,乡级层面同时存在分管“村财”(属财政局)和“三资”(属农业农村局)的两套人员,职能交叉却分属不同系统,如协调不畅,可能出现监管脱节、效率低下。

  二是镇村管理人才缺失。农村“三资”管理专业性较强,但乡镇和村级组织往往缺乏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基层干部反映,村干部年龄老化、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现象普遍,很多年纪大的村干部对电脑和智能手机操作不熟悉,甚至连基本的系统都难以熟练使用。

  据了解,由于乡镇层面原有的农经站已撤销,部分乡镇干部业务能力有限,主动性不强。有的乡镇则聘请记账公司记账,而外聘人员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账务把关不严,容易造成科目不对、附件不齐、入账延迟的问题。

  为此,基层干部认为,农村“三资”监管仍需持续深化整治成果,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一方面,要深化数字赋能,建设智慧监管平台。“通过科技手段让小微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阳光。”舒利光认为,要全面推进县级“三资”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整合财政、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数据,实现资产登记、合同管理、资金流向等全流程线上监管,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异常交易、资产闲置等情况自动预警。

  另一方面,要优化权责配置与人才结构,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面对县级部门对接上级多头、乡镇人员力量不足的困境,吴妍等受访干部建议,应系统性推动权责重构,探索“多口归并、任务打包”机制,大幅减少重复汇报和多头对接。加强基层“三资”管理专业队伍建设,培养懂政策、精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