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皖、沪、渝三地在乡村探索"案结事了人和"

来源:人民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9-25 10:35:23 | 11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9-25 10:35:23 来源:人民网

  通过多方的不断引导和调和,最终郑守刚同意一次性赔偿郑呈5万元,郑呈也表示“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应相互理解”。于是,双方达成共识,签下了调解协议书。

  “农村地区往往人际关系紧密,矛盾纠纷涉及面广且村民法律意识相对薄弱,需要以多元化解的合力说法、讲情、析理,共同推动解决难题,让村民心服口服,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金山分局金山卫派出所教导员沈豪说。

  上海“三所联动”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根据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和严重程度,形成了以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为主体,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3+N”矛盾纠纷调解方法,实现了快速响应、高效调解,不断增强调解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重庆武隆“证·核·调”解纷工作法

  科技赋能房地林确权存证

  “这块地明明是我的,为啥又成了别人的?我一定要问个明白!”重庆市武隆区沧沟乡大田村七旬老人黄希林因为和邻居余代胜家近10年的土地边界积怨,多次到党群服务中心反映问题。

  这两家人本是相处融洽的亲戚,后来因为房前土地的权属问题产生矛盾,争议多年未果,双方积怨颇深。

  “房屋、田土、山林,这些都是村民的‘钱袋子’,是他们赖以生产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沧沟乡负责人介绍,以前,由于产权流转、项目建设等各方面原因,土地林地权属常出现证实不符的情况,土地林地的面积、边界问题成为乡村突出矛盾之一。加上村民们缺乏证据意识,习惯以口头协议方式处理事情,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当事人往往各执一词。黄希林和余代胜两家的矛盾在当地很有代表性。

  如何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的土地林地矛盾?正巧,村里有项目用无人机对全乡的产业和风貌进行记录。重庆市委政法委乡村振兴帮扶集团驻沧沟乡工作队队员邹彬突然想到:“类似黄希林和余代胜两家的土地及林地纠纷,何不用无人机的GPS经纬度定位来精确取证呢?”

  于是,邹彬与同事们开始不断“头脑风暴”,并利用无人机、扫描仪、电脑等相关设备,对沧沟乡各村组的土地林地边界、权益等进行记录、存档,形成体系化的工作方法——“证·核·调”解纷工作法,其中包括确权存证、法治审核、调解止争三大环节。

  “确权存证方面,通过分类制定土地边界、面积取证固证办法,引入无人机、GPS测量仪等设备,组建‘当事人+村+乡镇+主管部门’的取证固证服务队,实现全过程音视频录制,提高证据的真实性、公正性。”邹彬介绍,乡司法所、村委会分别建立乡、村两级土地林地“证据储存”中心,分类保存纸质证据、音视频电子件;制定好房地林证据提用办法和程序,村民可按规定向乡、村两级土地林地“证据储存”中心申请证据提用。

  在法治审核方面,实行涉土地决策“会审”、合同签订“精审”、合同履行“跟审”,重点审查土地流转主体资格、土地用途、经营能力、风险担保等事项,防范合同履行不平等、不合法风险。

  “一旦发生土地纠纷,首先调取确权存证资料,让证据‘亮’明事实,然后村里拿出解纷意见,凭证说法说理。”邹彬介绍,村里还组织干部以案讲法、村民现身说法等,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在村里成为共识。

  “现在你们两家的边界搞清楚了,你们都签字按手印确认,以后不能再因为这个事情扯皮了。”“事实清楚,我们心服口服。”……黄希林和余代胜两家的土地纠纷就这样得到了化解。

  “现在,村民们都晓得‘大事留视频、小事留字据’。”沧沟乡负责人介绍,自“证·核·调”解纷工作法实施以来,当地涉土地纠纷数量大幅下降。

  土地,承载着农村地区群众的深厚感情。在重庆武隆,“证·核·调”解纷工作法在涉土地矛盾纠纷化解上务实管用。村民的土地账算清了,纠纷变少了,村民之间的邻里亲情变深了,幸福的烟火气也更浓了。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