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谁说学技能必付费?他们“以才易才”——青年社交新现象观察之“技能交换”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8-19 10:58:36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8-19 10:58:36 来源:光明日报

  “人有没有能力,不只靠一张资格证书。”张慧说,“在交换学习中,我感受到更多学习新技能过程的乐趣,而不因最终目标焦虑。”

  不同于付费学习,技能交换弱化了功利目标,更注重学习体验。“我体验了什么”“我遇到了谁”“我了解了哪些新东西”“我对自己、对世界有了什么新认识”……青年人用这些角度来衡量学习效果,而非单一的“能考什么证书”。

  多位专家学者肯定了这样的做法,认为它有利于破除教育功利性观念,有利于回归学习的本真乐趣。基于学习兴趣,从青年人群体中自发生长出来的技能交换,更容易激发并维持内在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源于内驱力的学习,其效果最终体现在更持久的学习热情、更全面的能力素养,以及对“学习成果”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上。

  3、在共同学习中建立深度社交

  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青年有兴趣尝试与他人交换技能,过半认为技能交换能拓宽社交圈。其中00后认可度最高,其次是95后。这些结果不仅反映了技能交换的流行趋势,也折射出青年一代对重建真实、深度人际交往的需求。

  “我和妮妮,就像是两股温柔的风相遇,轻轻吹向彼此。其实,现代社会更需要心灵的深度共振,而不仅仅是网络空间中的浅层连接。”丸子分享道,她在发帖之初就想要寻找一位跟自己性格契合、频率一致的技能交换对象。在她看来,技能交换不仅是学习手段,还可以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换过程更像是两个目标一致的人在学习路上互相支持和陪伴。

  像丸子这样,期望通过网络寻求更深社交连接的青年并非少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发起了更为直接的线下技能交换活动:在上海,“技能交换实验室”让众多年轻人线下交流,在互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闪光点;在北京,技能交换不仅延伸至线下,还扩展到闲置物品交换和故事分享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在深圳,诸如“技能交换大会”等干货满满的社交派对层出不穷,召集不同行业、各具所长的年轻人,用技能打破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壁垒……

  在北京生活的“小派”参与了几次线下技能交换,她告诉记者,在线下与技能伙伴聊得更透彻。“在深入交流的过程中能提升思维、表达、沟通能力,同时对方给予的正向反馈增强了我的自信,就这样交到了新朋友。”

  学者曹清燕在《当代青年社交模式的调适路径》一文中提出,在当代青年的社交图谱中,有一种渐进式社交模式,即先在数字空间建立基础信任,继而通过现实接触强化连接,最终形成多维度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分层递进的渗透策略,青年群体既保障了社交安全边界,又实现了归属感的梯度建构,展现出数字时代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独特路径。

  技能交换的魅力,也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从浅层连接到深度陪伴的“光谱式”选择,让大多数人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节奏和距离。

  正如罗任所体会到的:“这种形式能够将大家聚在一起。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技能与特长,在与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深入交流时,总能碰撞出许多新奇的想法和灵感。”他补充道,这种基于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社交,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4、搭建有趣又有安全感的技能交换场

  值得注意的是,技能交换的体验并非总是完美,匹配对象也未必都契合。不少人在视频平台分享了其不理想的交换经历。那么,如何提升匹配的精准度,找到靠谱的交换对象?在享受深度连接的同时,如何规避潜在的社交负担?这些问题,仍需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探索和优化。

  在技能交换热潮下,一些街道、社区以及公益夜校开始主动搭建平台。在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街道社区,一场持续了半年的技能交换公益课堂热度不减,社区主动组织邀请多位青年志愿者开设摄影、美妆、非遗麦秆画、视频剪辑等公益技术课堂,20多场技能活动吸引了很多青年人参与。

  辽宁省大连市玉龙社区技能交换集市现场,特别设立了“玉龙技能库”注册点。居民可以在此登记自己的专长,技能覆盖家政服务、家庭教育、专业技术、文体特长等多个领域,这张动态更新的社区人才地图为后续技能互助奠定了基础。曾参加过类似活动的钟先生表示,“这种由社区组织的活动更靠谱更让人放心,参与人的技能和身份比较真实,交流起来也更踏实。”

  “技能交换的重要价值在于互助成长与人际连接,淡化功利性、强化过程体验和社区归属感,才是维系其健康发展的关键。”长期研究青年现象的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蔡伏虹建议,平台搭建者(无论是线上社区还是线下组织者)应更注重建立双向评价机制和清晰的技能描述标准,帮助用户精准匹配;同时,倡导“分层社交”理念,鼓励参与者从兴趣交流逐步深入,尊重彼此的节奏和界限,让技能交换既有趣味性又有安全感。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