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可可西里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数据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保护初期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由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
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巡护员职责更具体,郭雪虎说:“以前重点是防盗采盗猎,现在增加了生态指标观察、生态科普等职能。”
“我们熟悉可可西里,愿意向大家介绍可可西里”
第三天,卓乃湖周边一扫前一日的雾气,但凛冽的大风刮得人站不住脚。
下午3点多,车辆进入索南达杰保护站。作为可可西里的“东大门”和“窗口”,每年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到此访问。
去年,索南达杰保护站新增了展览馆,300多平方米的展区按照“高原净土”“动物天堂”等板块,将可可西里的自然地理、生态位置、体制变革等方面的情况向来访者展示。索南达杰保护站队员巴义尔坦言:“每个工作人员都是讲解员,我们熟悉可可西里,愿意向大家介绍可可西里。”
索南达杰保护站往后走,是一大片有围栏的草场。巴义尔模仿藏羚羊发出口哨声,没多会儿,远处的小山坡露出几个脑袋。看到是巴义尔过来,几个小家伙跑了过来,巴义尔拿出奶瓶,一手揽着小藏羚羊,亲切地摸摸小羊的脑袋。“这都是我们去年救助的小藏羚羊,在这喂养一年恢复野性后,再放归自然。猎隼等鸟类也是我们的救助对象。”巴义尔说。
如今,索南达杰保护站多了“科技范儿”。保护站旁矗立着一座20多米高的巨大“探头”。“这是在索南达杰保护站铺设的监测点,视频信号能及时传回管理处,为我们执法提供很多便利。”巴义尔说。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表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监管、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巡护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撑和安全高效的技术保障。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建昱介绍:“目前我们的生态之窗在青海大地铺设了70多处观测点位,这个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可可西里天气多变。夜晚的索南达杰保护站突降大雪,虽然硬件设施提升,但4500多米的海拔仍让人辗转难眠。半睡半醒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正对着窗户的方向红日初升,天地间瞬时霞光满照,将一夜的雾气驱散。
接过巴义尔端来的洗脸水,突然想起了他念叨的一句话:“我们给不了家人浪漫,但在可可西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浪漫。”
也许,这种浪漫存在于跋山涉水的苦寒中,也存在于霞光遍野、天地空旷的寂寥中。可能,那是一种独属于可可西里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