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异宠”流行,市场规模近百亿元,但需注意——“异宠”不可随意宠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3-31 11:15:58 | 129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3-31 11:15:58 来源:新华网

  “异宠”市场亟待规范治理

  养“异宠”新奇时髦,然而作为一种新兴养宠模式,“异宠”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治理。

  前不久,小红书上一名博主称,看完《哪吒之魔童闹海》对土拨鼠很“上头”,于是网购了一只。谁知到手后发现土拨鼠身上有多处伤口和蜱虫,怀疑商家直接从野外抓了一只寄过来,便将此事发至网上。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只土拨鼠并非可家养的黑尾土拨鼠,且是鼠疫杆菌的重要宿主,博主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果它身上携带病菌,很可能给当地市民带来伤害。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周垂坤指出,像旱獭这种动物,如果确因科学研究、物种保护需要人工繁殖,必须经省级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邮政法实施细则》明确禁止普通快递公司寄递活体动物。一只患病旱獭从野外“千里迢迢”来到大城市,说明商家和快递公司仍需加强对运输活体动物的规范化处理。

  湖南高新律师事务所律师吴茜表示,网络平台作为“异宠”交易的重要渠道,应强化监管和信息审核义务。相关部门和平台之间应建立顺畅、高效的信息互通机制。

  当猎奇感过去,饲养“异宠”的现实问题接踵而至。一些消费者图一时新鲜冲动消费,饲养后又因成本高、费精力、“异宠”患病等缘由弃养。记者在社交媒体搜索“弃养”一词发现,很多网友都在垃圾站或花园里发现过如非洲迷你刺猬(可家养的宠物刺猬)、仓鼠等被丢弃的“异宠”。

  一名“异宠”医生曾坦言,目前全国“异宠”医疗资源稀缺,难以满足需求,很多地方没有专业的“异宠”医疗机构。“异宠”本身代谢速度是人类的四五倍,这就意味着患病“异宠”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或被遗弃的风险大大增加。

  事实上,饲养“异宠”不仅关乎个人爱好,更关乎生态、生物、卫生等公共安全。统计显示,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已达660种,一些“异宠”非法入境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国刑法以及生物安全法等已针对引进、放生外来物种的各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业内人士提醒,“异宠”饲养者要注意相关法律法规,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其中公约附录中的3万多种动植物均禁运、禁售。

  专家建议,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异宠”定义、管理范围和监管职责。加大对非法“异宠”交易的打击力度。同时,相关部门应向社会公开不允许交易的“异宠”种类并及时更新,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全社会对“异宠”的科学认知。

  “饲养‘异宠’应谨慎理性,买前做好功课,充分了解其习性、饲养难度和可能带来的风险,不盲目购买;买后科学合理喂养,不任性弃养。如果实在无法继续饲养,要找准‘下家’、做好对接工作。”李莹表示。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